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

維新的先驅-佐久間象山與勝海舟

前言:去年,筆者就當時的NHK大河劇《平清盛》寫過一連四篇,今年再接再厲。行將完結的大河劇《八重之櫻》,主角是會津藩砲術師山本權八的長女、後來與兄長山本覺馬及繼夫新島襄創立同志社大學的新島八重。故事橫跨幕未與明治時代,當中某些人物與章節,值得現代人深究。

******

「1560年,在繁榮的南蠻之國,有眾多天主教教士,起程前往世界各地,宣揚福音。當中某位,打算以遙遠的『日出之國』,作為自己的目的地…………」驟眼看,這像是西方某歷史劇或記錄片的場面;但查實,這是年初時富士電視臺的重點時代劇《女信長》的開頭。故事明明僅在日本發生,編劇卻先把觀眾的視線帶到數千里外的歐洲,或多或少證明了,當時洋人對日本的貢獻,至今依然獲得肯定。相比之下,一海之隔的天朝大國,有否以同等的氣量看待「洋鬼子」,可謂高下立見。

十六世紀,日本進入戰國時代;為求擴張勢力,群雄都要出盡奇謀去富國強兵。從歐洲遠渡而來的宣教士(主要來自葡萄牙),正好填補了他們的技術盲點(詳情留待下篇詳談)。但好景不常,到了豐臣秀吉幾近一統天下,天主教開始被排擠甚至打壓,教士也陸續撤離。取而代之的,是只談生意、不談宗教的荷蘭人。在江戶時代,幕府奉行鎖國政策,荷蘭人只能在九州長崎附近,一個名為出島的人工島活動。繼後的兩個世紀,洋人在日本的影響力愈見衰微。

相傳是平賀源內的圖像
但奇怪的是,縱使兩地人民的交流幾近絕跡,日本卻依然有讀書人,致力鑽研由荷蘭人帶來的知識,發展出「蘭學」。當中最著名的,要數十八世紀中葉的平賀源內了:成功複製静電產生裝置的他,為求更深入學習蘭學,寧可放棄氏族的承繼權,獨自搬到長崎居住。反觀對岸的清帝國,洋人同樣只可在指定的港口(廣州)與華通商;但恕筆者孤陋寡聞,當時國人對西洋學說,一點兒興趣也欠奉。到了十九世紀,這個小小的差別,彷彿鑄定了兩者日後的命運。

1853年,發生所謂的「黑船來航」,由佩里率領的美國艦隊,駛入江戶灣,向幕府呈上總統親筆的國書,要求締結邦交。翌年,兩國簽訂條約,日本開放箱館(後稱函館)與下田兩港,予美國船隻停泊,鎖國政策從此結束。眼見清帝國已遭西方列強蹂躪,幕府深知無法坐以待斃;在其麾下,有兩位合適之材,就是此篇的主角:佐久間象山(1811-1864)與勝海舟(1823-1899)。

兩人身世

佐久間象山
先說前者,佐久間原名啟之助,因崇敬南宋儒學家陸九淵,取其外號「象山」。他出身於信濃國松代藩(現在的長野縣長野市附近),自少飽讀詩書,才學出眾。十七歲接替父親成為家督,三年後,更獲藩主真田幸貫賞識,指派他成為自己繼任人的導師;奈何父親年時已高,象山上任僅兩個月就離識。兩年後,父親去世,象山完成了喪事後,獲派往江戶,跟隨當時首屈一指的儒者佐藤一齋,學習程朱理學。由偏遠的深山,移居到䌓盛的大都會,確實令象山眼界大開;他亦是從那時起,接觸西洋學說。學成後,他在江戶開設「象山書院」,教授儒學。

到了1842年,真田幸貫獲德川幕府委派,擔任海防掛【題外話:信濃國位置深山,藩兵可能一世人也未見過海洋,卻被幕府安排負責海防,實在十分奇怪】;象山亦被安排,到當時的首席兵學專家江川英龍學習。江川精通西洋砲術,對象山做成莫大的思想衝擊;自此,他方才明白自己的國家有多落後。之後,他除了向主君呈上廣受讚賞的「海防八策」之外,亦開始在私塾內教授蘭學與研究西洋學說。其中一位受啟蒙的門生,就是比他年輕十二歲,原名勝安芳的勝海舟了。

勝海舟
勝海舟的家系,本應十分寒微:祖父是個瞎子,因為從事當年只許盲人做的高利貸,賺下大量財富。他用了一筆錢,買下某個幕府下的御家人的姓氏,籍以提升社會地位。至於海舟的爸爸,是祖父的三子,早年被送到另一御家人之下做養子,改姓勝。小時侯,曾在江戶城跟十一代将軍德川家齊之孫一橋慶昌玩耍;可惜後者英年早逝,令海舟失去被提攜的機會。後來,他學習劍術與蘭學。在象山書院裏,海舟深得象山的知遇,跟他進修西洋兵學。

開國之後

到了洋人來敲門,兩位主角自然成為幕府重青的對象。奈何在1854年,佩里的艦隊回到日本呈交國書時,象山旗下的門生之一,被後人視為攘夷派精神領袖的吉田寅之助(號松蔭),私下潛入美國軍艦時被捕。受此事誅連,象山被迫離開江戶,返回松代蟄居。其他門生,雖則不受影響,但曾經人才輩出的象山書院,亦隨之而人去樓空。

幸而,當時主張開國的幕臣阿部正弘,呼籲公眾不論身份貴賤,都向幕府提交海防的建議。結果,海舟的提案深得阿部賞識,獲提拔進入位於長崎的海軍傳習所。由於長崎鄰近薩摩,海舟亦不時與藩主島津齊彬和眾藩士來往,對日後的事態發生有深遠影響。

咸臨丸
1860年,幕臣根據與美國的協議,派遣節使團前往華盛頓。三位節使,登上美國軍艦出發;而幕府則以護航為由,派出先前在荷蘭訂製的咸臨丸隨團。至於海舟,則與隨團翻譯中濱萬次郎(又稱約翰萬次郎)、及後來成為大教育家的福澤諭吉(他的事跡,繼後會簡述)等人上船,横越太平洋。兩艦抵達三藩市後,眾人逗留了一個月;之後,節使繼續行程,而海舟等的隨行者則返回咸臨丸歸國。

波折重重

兩年後,他獲提升為軍艦奉行;他有見神戶水深港闊【註:七個世紀前,平清盛已經有此觀察,詳見去年的拙文,不再覆述】,主張在該地開設海軍學院,獲幕府將軍接納。1864年,學院落成,接收了不少來自薩摩與土佐的脫藩者,其中一位,就是坂本龍馬了。

可惜在同年,象山先生突然死於非命。事緣當時的將軍繼任人一橋慶喜(後稱德川慶喜),欣賞象山的才學,把他的罪名解除,並邀請他來京都商議開國的策略;但在半路中途,象山被尊皇攘夷派的志士伏擊,身中多刀喪生,享年五十四。

翌年,京都爆發禁門之變,長州藩起兵造反失敗,被宣告為朝敵。海舟雖則遠在神戶,亦竟然被某些莫須有的罪名牽連,被罷免官職,海軍學院也隨之而解散。據說,因為此事,令坂本龍馬萌生推翻幕府的念頭。

幸而,也許海舟早已覺得,在當下的環境下,被貶只是家常便飯;因而不單沒有氣餒,還趁蟄居期間飽覽群書。期間,他在大阪遇上薩摩藩士西鄉隆盛;兩人的交流雖只屬蜻蜓點水,但他朝卻避免了一場迫在眉睫的血戰。

幕府末路

後人描繪「大政奉政」的情景
兩年後,海舟獲准復職,責任與長州藩交涉停戰。奈何當時,幕府是在戰事失利,才以將軍德川家茂去世為借口,尋求停火。在長州軍的先進裝備與訓練以下,幕府軍顯得無從招架;世人幾乎肯定,幕府日後再難以主導國政。為化解僵局,土佐藩藩主山內容堂,根據坂本龍馬等人的提案,倡議德川家先把政權奉還給天皇,繼而召開會議,讓德川宗家與各藩主共同議政。德川慶喜推測,自己先退一步,倒幕派就沒有借口生事,同時可讓幕府重整實力,於是接納建議。就這樣,歷時兩個多世紀的幕府政權就此告終了。

但慶喜的計算,很快便全盤崩潰:首先,薩摩藩士接連在江戶城放火,籍以挑釁幕府;果然,幕府中了圈套,派兵襲擊薩摩藩邸。其次,一直努力從中斡旋的坂本龍馬,被親幕府人仕殺害,令立場較溫和的土佐藩,不得不全力站在倒幕的一邊。西方諺言有云:離了手的骰子,已是無法收回;到了1868年,戊辰戰爭就展開了。

在以薩長為主力的新政府軍的槍炮之下,幕府可謂兵敗如山倒。德川慶喜在倉皇之際,竟然丟下效忠自己的軍隊,獨自乘船逃到江戶,部隊士氣受到重創,紛紛倒戈。兩個月後,新政府軍抵達駿府(後稱靜岡),準備在新曆4月7日,向江戶發動總攻擊。但不管誰勝誰負,江戶城肯定會生靈塗炭。

無血開城,及之後

後人描繪勝海舟與西鄉隆盛會談的情況
慶喜登陸江戶後不久,海舟躍升為陸軍總裁;但當時的情況,猶如在鐵達尼號即將下沉時被委任做船長那樣。在眾叛親離之下,慶喜終於知道大勢已去,唯有向新政府恭順,並指派海舟與新政府交涉。新曆4月5日,離總攻擊只餘兩日,海舟會見了參謀西鄉隆盛,商討投降的安排細節;翌日,隆盛宣告軍事行動終止。江戶城內數以百萬的性命,因此得以倖存。

無血開城之後,元號由慶應改為明治,江戶改名為東京,成為國家的新首都。至於海舟,依然獲新政府重用,出任多個軍事要職、元老院議員等。但也許海舟始終覺得,自己是拜舊幕府的恩惠,才能有現今的地位;因此,他致力協助舊幕臣,讓他們免於晚年生活潦倒。

1894年,甲午戰爭爆發,戰敗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,在稱降後自殺。在舉國為勝利歡騰之際,海舟卻逆其道而行,在報章刊登丁氏的悼文。在海舟眼中,日本不宜跟從西方列國,對清廷巧取豪奪,反而應該與對方攜手,力抗西方的殖民主義。可惜在國內,他的知音人實在不多。1899年,海舟在沐浴期間突然腦出血,不省人事,兩日後離世,終年七十六。

******

說起甲午戰爭,不少國人認為,日本軍隊船堅炮利,加上清廷腐敗不堪,是勝負的關鍵。但從上述的故事看,早在「黑船來航」前,日本人已很清楚西洋炮術之重要。下一篇出場的家族,就是與之有關的。

【八重之櫻下的幕未群像-四之一】

沒有留言: